Select Page

文/莊婷伃

周瑞仁老師/臺大教學發展中心主任,臺大副教務長,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我們有幸相遇在這裡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 (以下簡稱教發中心) 成立迄今已經十個年頭,回首這十年,中心從無到有,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及支持,方能有今天的規模。我們特別訪問現任教發中心主任周瑞仁老師,與我們分享這段傳承與創新的歷程。

周瑞仁主任在 26 年前進到臺大任教,那時並沒有教發中心這樣的單位,可以提供老師們各式教學資源或聆聽前輩的經驗分享,因此新手老師們大多靠自己獨自摸索,沒有一套組織化或系統性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新進教師傳承前輩成功的經驗或吸取失敗的教訓,盡速進到學術生涯的起跑線上。

十年前教發中心正式成立。當時的中心積極找尋臺大對於教學有熱忱的老師,來跟其他老師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藉由這樣的經驗傳承,讓新進老師能快速上手。而周瑞仁主任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受邀前來分享,從此即與教發中心結下不解之緣。

臺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對於老師來說,研究工作無疑地是研究型大學教師的重點項目。不過回顧大學的原始理念,培育人才應是大學的第一要務,與一般純研究機構不同的是,它負有作育英才的重責大任。雖然如此,大學教師在「教學」知能的養成上與中小學老師相較,確實少得多。為此臺大在校長與教務長的全力支持下,於 2005 年開始投入人力與資源進行規劃,並於 2006 年 5 月正式成立教學發展中心。臺大全校有 2,000 位專任教師,一開始中心先針對每年受聘進入臺大任教 70 位的新進教師開始逐步經營,提供這些「新」進老師教學所需要的資源及協助,邀請具有教學熱忱,得過教學傑出獎的老師與大家分享,分享教學的心得、熱情與感動。

「其實,『新』與『心』就是教發中心開辦『新進教師研習營』最初的出發點。它告訴新進教師臺大的資源在哪裡,新手上路可能會碰到哪些困難,那裡可以尋求協助。短短三天兩夜的新師營,感染到熱血教師令人感動的分享,大夥兒在溪頭培養出的革命感情、被挑起的教學熱忱,持續延燒回到校園新師們自組的成長社群。有些新師們從心不甘情不願地『被迫』上山『集訓』,到回饋意見建議希望都夠增加一或兩天的研習。回頭想想早期的老師靠自己摸索,有些想法或作法可能要花上多年的時間才悟出原來可以這樣做,可以那樣做。『新進教師研習營』是教發中心的起點,希望把老師摸索的時間縮到最短,一開學新師們就能站上教學的起跑線上。」

傳承與創新共創美好

周瑞仁主任在卸任系主任一職後,就立刻受邀進入教發中心幫忙,剛開始擔任的是規劃研究組組長一職,雖然組內成員不多,但該組扮演教務處智囊的角色,舉凡教務長想改善或改革的事務,幾乎都交給規劃研究組負責研究、規畫與草擬,包括總整課程的推動、學分學程評估辦法、教學傑出獎遴選新辦法、兼任教師教學優良獎辦法、AP 課程認證與先修等都出自規劃研究組的研擬。此外,規劃研究組與學校其他相關單位每年亦會針對大一新生、大三、大四畢業生、研究所畢業生進行學習意見調查,同時每三年對畢業校友與業界雇主進行調查,以及推動「提升教學品質計畫案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等,希望收集具體數據,作為提升教學品質決策的參考。

一年後周老師接掌教發中心主任,即著手盤點中心業務,並努力創新業務。教發中心的業務大致可歸納成兩大項,一方面是「營造致力教學與協同學習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建立網宇-實體的教與學系統」。

「教發中心主要目標不在教老師如何教學,而在尋找典範,譬如邀請教學傑出教師、傑出 TA,或一些典範系所或學程等,來跟大家分享,或藉助訪談並形諸文字,出版刊物,讓老師們可以依據科目屬性、自己的特色,打造一套適合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運用在自身的教學上;至於非典型的創新教學方面,基於社會變遷、科技快速發展,有些非傳統的創新教學方式,對教學確有幫助,我們也希望廣泛嘗試,接受不同的可能。」

經驗傳承的方面主要透過「新進教師研習營」、「領航教師」、「領航 TA」、「TA 認證研習」、「Future Faculty」等工作坊或研習活動,讓這些累積多年的臺大教師以及優良TA養成祕笈,能夠薪火相傳下去,讓新手教師及 TA 們能夠快速上手。

在同儕學習成長部分,則包含教師及 TA 的成長社群、教師精進營、教學技巧工作坊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ISW) 以及協同學習計畫等,都是要讓身為同儕的老師或 TA 們有彼此溝通及交換經驗的機會,透過這樣的分享及交流,能一同學習、成長。

目前臺灣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周主任認為光靠臺大一所學校單打獨鬥是不夠的,需要整合全國的力量,共同參與、彼此學習成長。因此非常強調校際分享與交流。目前主要透過五種管道進行交流與分享,包含:北二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臺灣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網絡、專業發展研習營、兩岸四地高校教學發展網路、全球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網絡。而由臺大擔任召集學校的「北二區 (N2) 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共有 14 所夥伴學校,由教育部經費支持建置共同成長平台,協力營造優質的教學精進環境,分享區域教學資源與經驗;另外為了促進臺灣高等教育教學專業之發展,進行高等教育相關專業研究並提出建言、舉辦或參與國內外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活動,以提升國內高等教育之教學品質與國際能見度,由臺大發起並於 2015 年 11 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臺灣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網絡 」(Taiwan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TPOD);臺大教發中心於 2014 年起陸續開辦教師專業發展研習營,對象為中國高校負責教師發展的主管與教師。中國高校的教學發展中心起步雖比台灣要晚,但是近幾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資源,因此成長速度相當快。此一研習營讓海峽兩岸教發專業同仁有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外也積極參與全球最大的教師發展組織:「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網絡」(Th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POD)、以及「兩岸四地高校教學發展網路」(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twork, CHED)。周主任以 2015 年的 POD (「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網絡」) 年會為例,這個年會每年有近千人參加,同一時段的分場會議或工作坊將近 20 場,過去除了臺大之外,台灣很少學校參加 POD,周主任於是邀集全國多校的教務長及教發相關主管,一同到美國參加 POD 取經,回國後就各自參與分場的心得進行分享與交流,這是校際合作與分享一個很好的實例。

 而在建立網宇-實體的教與學系統方面,主要是針對融入科技的教學模式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下,使得傳統教和學的模式產生翻轉式的改變,為了因應這樣的變化,教發中心利用各種教學方式的改進、學習工具的使用等,以有效提升教與學的效益。在這個前提下,針對學生及老師等對象,發展了包含無所不在的學習、有效學習、主動學習及創新教學四大部分。

在無所不在的學習方面,教發中心提供各式線上學習平台,包括 (1) 在博雅一樓的優學空間 (ULearning) 播放每個主題 30 秒鐘左右的影片,主題包括系所師生成果發表、課程介紹、焦點人物和活動推廣等, 目前正準備擴展到整個校園;(2) 20 分鐘左右的臺大 YouTube EDU,介紹臺大獨特人、事、物;(3) 2 小時左右一場演講的臺大演講網;(4) 約 6~8 周課程的臺大 Coursera MOOCs;以及 (5) 約 16~18 周完整課程的臺大開放式課程 (OpenCourseWare, OCW)。以優學空間為例,利用學生課餘在校園裡,將各式資訊經由壓縮精製,抓住學生注意力,並從中以低涉入性的方式提供資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吸收。而其他像是臺大 YouTube EDU、臺大演講網、OCW 及 MOOCs 等,都是讓學生甚至是社會大眾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除了達到無所不在的學習之外,也善盡臺大的社會責任。

在有效學習的部分,則利用電子互動教學資源,如 Zuvio、IRS,以及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線上學習諮詢,建立健全的 TA 制度等,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益,一方面讓老師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讓學生的各種疑問即時得到回應。

而主動學習則是鼓勵學生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及擬定學習計畫,透過學習歷程檔 (ePo) 的建置來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反思。也可以利用自組讀書小組、參與國際讀書會、以及透過線上 TA 培訓工作坊,來進行課外自主性學習。如果學生們能在學生時期學習到如何善用各種工具及方法,培養自己自學的能力,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未來在職場上也將能應付各種不同的挑戰。

在創新教學的部分主要係因應網宇-實體學習系統所引發學習生態的變化而生。目前「教學發展中心」利用 eProfessor 工作坊、Faculty+ 數位教學服務以及遊戲化教學等,來推廣及運用創新教學,希望老師們能利用目前的各種資訊及教學工具,提升教學效益與學習成果,以更貼近新世代學生不同的學習模式。

面向無限可能的未來

「現在排名在前最熱門的十項工作,十年前是不存在的;這也表示說,未來十年最熱門的前十項工作, 可能現在也 Google 不到。換句話說,這些新興的工作都是新創出來的。同樣地目前存在的很多工作未來可能也會逐漸消失,創新將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趨勢。現在的學生生長在和以往大不相同的社會,我們很難想像 20 年之後的生活型態與工作環境會長成甚麼樣子。」

周主任認為,和上一世紀的變化相比,現在社會的變化可以說「快得多」,而這種變化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在這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果講授的是知識,由於「知識效期」越來越短,「學非所用」將成為常態,不過如果學習的是核心能力,譬如自主學習的能力、應變創新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永遠都會有用,這將是每一個未來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力。

「社會不斷創新變化,教育當然也需要改變,而且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因應,更應主動引領改變風潮,當我們被逼著非變不可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來不及了。試圖想像 20 年後,我們希望看到怎麼樣的社會樣貌?現在的我們應該著手做些甚麼?身為教育工作者確實應該認真思考,到底該教甚麼?要怎麼教?使下一代在面對未知的未來可以應付裕如。」

周主任也引用了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 70 年前的話來勉勵大家:「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法教授今天的學生,我們就剝奪了他們的明天」;詩人泰戈爾也說過類似的話:「不要用你所學的知識去束縛學生,因為他生在不同的時代」。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所以周主任堅信,教育工作者需要想得比社會需求更多、更早、更好,我們才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為了因應一個由科技驅動、不斷快速改變的全球化世界,教發中心將持續精進目前努力的兩大主軸「營造致力教學與協同學習的文化」與「建立網宇-實體的教與學系統」,希望能提供更有效益的學習方式。周主任指出,未來教發中心將針對下列學習議題予以強化:

在有情境脈絡下學習

缺乏情境或場域的學習,學習者往往不知所為何來,缺乏動機與動力。明確、有趣而豐富的情境脈絡不但可以貫穿整個核心能力的培養,並且可引發學生的動機與熱情,教發中心未來將積極推動 「能激發學習熱情的體驗式課程與作品導向型學習模式。」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面對未知的未來要能應付裕如,只有不斷地學習。周主任認為「學習如何思考與如何學習應該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學校教育應該引領並建立學生離開校園可行的學習模式,所以學校教育的模式應該盡可能與此終身學習的模式相應。」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把尚方寶劍,就不怕面對未來的挑戰。

無所不在時刻的學習

打破時間、地域與領域限制的網路資源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越來越多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和內容出現在網路上,線上學習已成必然的趨勢。「我們已經無法將『線上』(Online)和『線下』(Offline)視為兩個世界,必須思考兩者該如何互補和支援,善用科學技術,提供學習者更好、更即時、更無縫、更有效的學習資源才是學習者真正在意的。」周主任進一步表示,未來學校教育將思考如何將線上學習結合實體互動與評估後,逐漸納入正式學分的採認。

多元文化跨領域學習

高度依存的世界有許多全球化共同的問題有待解決,如: 水資源、環境、能源、醫療、糧食、貧窮、安全、移民、教育、人口老化、失業,不同國家、種族、宗教衝突等,這些問題均有賴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來解決,全球化將改變整個工作型態。由於文化、語言、經濟、政治、種族和地理位置等的差異,我們需要培養具有開放的頭腦,多元文化素養,全球化的視野,具備外語能力,和理解他人的想法、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可以與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進行有效地溝通、互動、交流與合作。

互動與合作協同學習

「學校教育最無法被網路取代的部分,就是人與人之間在真實生活中的互動。未來的學習將會朝向『群力世代』發展,如何透過『社群協作』來集思廣益、提升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量、提高生產力?」因此,周主任鼓勵更多的師生互動、跨校互動、跨國互動。培養溝通與合作能力,發現自己的優勢,以及自己的不足,發展與他人合作互補,彼此學習成長的空間,共創雙贏的精神,而不是時時刻刻培養與他人競爭的氛圍。

學習融入創新與實踐

21 世紀是一個嶄新而瞬息萬變的世界,周主任指出「我們需要反思未來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人才?」誠如趙勇教授所言,最理想的教育是以人為本,是支持,而不是支配學生們的熱情、好奇心和天分才能;是鼓勵學生們的創造性,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教育的多元化。標準化的考試模式和一體化的課程建置不但摧毀部分學生的自信,也減少教育的多樣化。培養內在的企業家精神,期許自己發揮創意之餘,擁有膽識,願意冒險並實踐,開啟職涯的另一種可能。

強化教室之外的學習

學習並非只能在教室中進行,周主任認為「打破疆界的線上學習、跨國交換體驗多元文化、產業實習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可以學習教室裡學不到的核心能力。未來最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不一定是教室裡的老師、助教,他們可能出現在天涯海角的任何一個地方,透過資訊通訊科技能與我們討論、回答我們問題、啟發我們思考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助教。」雲端課程的評估品管與採認學分是未來必走之路。

鼓勵自由開放的學習

「學生應該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隨著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去探索、經歷和實踐真正想要學習的內容,能發揮自身優勢的領域。」而學校應該提供適當的引領,容許學生自訂自己的生涯學習地圖,打造自己有興趣的學習內容。「不快樂的學習,問題不在於課業繁重,而往往在於不知為何而學。」

打破師授生學的模式

現代社會,老師不再具有知識的壟斷地位。「教學是老師與學生兩個大腦互動的過程,不是一種上對下的權威關係,而是一種開放的、尊重的互動,甚至接受學生智性的質疑或挑戰,老師學生都以理說服。」新世代的學生接受資訊的管道多元,老師不一定事事都比學生懂得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老師、學生,甚至行政主管都是學習者。

深化卓越與永續發展

值此十周年慶前夕,再度檢視和回顧,周主任在言談之中充滿了感恩之情。誠摯地感謝歷任校長、教務長的高瞻遠矚,體認到教學在一所大學所扮演的重責大任,願意支持並投入豐沛的人力與資源在教學的精進上;他同時也感謝歷任教發中心主任的戮力擘劃和掌舵與全體同仁無私的付出。而展望未來,他也期待教發中心能夠持續深化、追求卓越,並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下去。相信不久的將來臺大卓越的教學將擠身亞洲頂尖、世界一流的行列。